.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最新主题
» ~什么打算?~
成佛之道(增注本) Empty周六 四月 24, 2010 8:38 pm 由 游客

» 佛陀,您在现世能成佛吗?
成佛之道(增注本) Empty周一 十月 12, 2009 10:56 am 由 Avuso

» 《成佛之道》读书会
成佛之道(增注本) Empty周一 十月 12, 2009 12:07 am 由 Avuso

» sick prawn's sick mind
成佛之道(增注本) Empty周六 十月 10, 2009 10:55 pm 由 Avuso

» 静(坐)五 22/11-27/11/2009
成佛之道(增注本) Empty周五 十月 09, 2009 2:11 am 由 tl_phen88

» 第廿一届大专静(坐)七
成佛之道(增注本) Empty周四 十月 08, 2009 1:04 am 由 tl_phen88

» 《生命中的朋友》音乐分享及发表会 3/9 入场免费
成佛之道(增注本) Empty周一 八月 31, 2009 2:39 pm 由 tl_phen88

» Retreat at Bukit Tinggi Resort, Bentong, Pahang from Sept 19-21 (Sat - Mon) conducted by Bro Hor Tuck Loon & Team
成佛之道(增注本) Empty周一 八月 31, 2009 2:28 pm 由 tl_phen88

» 佛教獲全球最佳宗教獎
成佛之道(增注本) Empty周四 八月 13, 2009 12:57 am 由 tl_phen88

» 一大喜讯!难得机会和毕业学长相聚, UKMBA-UKMBF Gathering...
成佛之道(增注本) Empty周六 八月 08, 2009 11:19 pm 由 tl_phen88

» 《猫的报恩》精彩电影分享! 6/8/2009, 8pm FSSK礼堂免费播放!
成佛之道(增注本) Empty周六 八月 01, 2009 8:10 pm 由 tl_phen88

» English Dharma Sharing Group (EDSG)
成佛之道(增注本) Empty周二 七月 21, 2009 11:40 am 由 tl_phen88

» 第二十四届全国大专社区服务计划遴选开跑!
成佛之道(增注本) Empty周二 七月 21, 2009 11:35 am 由 tl_phen88

» 马佛青39岁生日快乐!
成佛之道(增注本) Empty周五 七月 17, 2009 1:44 am 由 tl_phen88

» 《生命中的朋友》
成佛之道(增注本) Empty周五 七月 17, 2009 1:17 am 由 tl_phen88

五月 2024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日历 日历

同行在菩提道上的他们!

Bro Ng Sai Kai

生活里少不了Friendster的陪伴?我们也有玩Friendster哦!
想知学会里的大大小小活动,八卦新闻,小故事,心得分享……等等??
马上在Friendster add 我们吧!
email: ukm_bf@yahoo.com

同时也别错过BF Blog。BF也写部落格哦!最新消息都在我们的部落格:
http://ukmbf.blog.friendster.com
Locations of visitors to this page

成佛之道(增注本)

向下

成佛之道(增注本) Empty 成佛之道(增注本)

帖子 由 国大佛学联谊会宣传组 周四 十月 02, 2008 5:38 pm

佛法深廣,因適應不同的根性而開展出多樣的法門,但對初學者來說,要統攝貫通完整的佛法,又能明瞭淺深的修行次第,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印順導師有感於此,因而依據太虛大師的開示,參考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綜合經論之要旨,撰寫成《成佛之道》這本鉅作。


《成佛之道》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廣攝一切佛法而指出菩薩道之修學綱要,詳述眾生根性不同,發心、修行、證果也有所差異。下品人發增上生心,修布施、持戒、禪定等三福行而得人天福樂;中品人發出離心,修四諦、緣起等解脫法而證得聲聞四果、辟支佛果;上品人發菩提心,配合大悲心、性空慧,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萬行,並度化眾生而證得無上佛果。


本文摘自释厚观之《成佛之道講義》編輯緣起 之文
[list=1][*]

国大佛学联谊会宣传组
Admin

帖子数 : 96
年龄 : 43
地点 : 慈园 Buddhist House
注册日期 : 08-08-31

返回页首 向下

成佛之道(增注本) Empty 成佛之道(增注本)自序

帖子 由 国大佛学联谊会宣传组 周四 十月 02, 2008 5:41 pm

佛法是理智的宗教,不仅是信仰的。所以义理的开导,或是修持的指示,都是通过理性,而有丰富的,正确的内容。由于通过理性的随机适应,自由抉择,所以宏传中的佛法,可说是多彩多姿的。但这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容易引起二项观念,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那二项是:一、佛的教说,菩萨与祖师们的宏传,都是适应不同的时间地区,不同的根性好乐,而给以适宜的教导。所以方便多门,或浅或深,或事或理……有些是不相同的,有些还似乎是矛盾的。适应不同根性的不同教法,真是万花筒一样,初学者不能统摄条贯,每有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觉。二、由于众多的教说,有内在的关联性,常从一端而说到其他。如衣服一样,提起衣领(当然这是最适当的),拉住袖口,或扯到衣襟,都可以得到衣服的全体。但在一般人,对一一法门的应机特性,一一法门的浅深次第,一一法门的相互关联,每被忽略而□侗的觉得都是差不多的。这种杂多而又差不多的观感,会引起相反的同一倾向。有以为:彼此相同,所以一法就等于一切。这样,不需要广修遍学,一经一佛一咒的佛法,大大的发展起来。其实是不能完满的把握佛法,取一滴水而弃大海,却自以为大海都在这里。有的,不能完满的总持佛法,对自己多少理会的法门,赞扬到极点,觉得这是最殊胜的,最究竟的。有了这,就有了一切;或以为有了这,就不需要别的。总之,佛法的多彩多姿,适化无方,凡不能统摄总贯,不能始终条理,都会犯上偏取部份而弃全体的过失。这种家风,使佛教走上空疏贫乏的末运!
   佛法的统贯条理,对于一般信众的持行来说,原是不能苛求的。但宏传佛法的大德们,是不能不有的必要胜解。这才能应机说法,而始终保持佛法的完整性,不致于落入杂乱与偏向的窠臼。对于这,天台与贤首宗,是有功绩的!因为台贤大师门,统摄了全部佛法,而组成浅深的进修历程,显出彼此间的差别,又显出彼此间的关联。这难怪过去学教的法师,不是天台四教,就是贤首五教了!但台贤的重心在圆教,直入圆教,才是台贤大师们的真正意趣,所以仍不免偏取。这如太虚大师说:「贤台虽可以小始终顿,藏通别圆,位摄所余佛言,然既为劣机而设,非胜根所必须。纵曰圆人无不可用为圆法,亦唯俟不获已时始一援之,而学者又谁肯劣根自居,于是亦皆被弃」。虚大师深感于中国佛教末流的空疏贫乏,所以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统摄一切佛法,开显由人而成佛的正道。这与西藏宗喀巴大师,宗承印度的中观与瑜伽,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综贯成佛的菩提道次第,恰好相合。所以对:「福德资粮,则人天具摄;智慧资粮,则声缘相协;律及经论,皆所依止;仅取一分,不成菩提」的全体佛教,虚大师给以非常的赞仰。这样的圆满佛教,应该是值得积极宏扬的佛教。
   如来说法,总是先说『端正法』──布施,持戒,离欲升天(定)。然后对有出世可能的,授以出世法门。由于佛法的重心在出世(出世是胜过世间一般的意思),所以集经者,对于佛的「端正法」,总是略而不详。古典阿□昙,还以五戒为首,而后起的阿□昙,也就不见了。这种以二乘法为本的倾向,宗喀巴大师也不能免,所以他说的共下士法,把「念死」作为入道的要门。其实,不念死,未尝不能熏修人天善业。这样的下士道,虽顺于厌离的二乘,但不一定顺于悲济的大乘道。对于这,虚大师深入佛乘,独具只眼,揭示了如来出世的真实意趣──教导人类,由人生而直趣佛道。所以着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废世间资生事业,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而不以厌离(如念死)为初学的法门。人乘正行而趣向佛道,也就是摄得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功德而趣入佛道。但由于某些众生的根性偏狭怯弱,佛(及古德们)这才对于大乘,旁立二乘究竟的方便道。在大乘法中,也旁开由天乘行而入佛乘,由二乘行而入佛乘的方便道。所以从虚大师抉择开示的全体佛教来说,一切无非成佛的法门。这不但综贯了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三阶,而且还综贯了正常道与方便道的一切。圆满显示了佛道次第的全貌,导归于究竟无上的佛地。
   从前在香港时,就想依据虚大师的开示,参考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综合在法藏中的管窥一斑,写一部简要的『成佛之道』,综贯一切佛法,而归于一乘。这一直到***四十三年,在台湾善导寺的共修会中,才由浅而深,编几句偈颂,一面编,一面讲。但为了事缘,特别是大乘部份,非常的简略。四十六年秋,把过去编的偈颂,修正补写,为女众佛学院讲说。四十七年冬,再加修正删补,开始为自己所编的偈颂,写下简单的解说。去年底,在善光寺度旧历年,这才全部脱稿。算起来,已经过六个年头了!这部二十万字的成佛之道,正在排印流通,所以略说本书的意趣──综贯一切佛法而向于佛道,以为序。

国大佛学联谊会宣传组
Admin

帖子数 : 96
年龄 : 43
地点 : 慈园 Buddhist House
注册日期 : 08-08-31

返回页首 向下

成佛之道(增注本) Empty 偈颂

帖子 由 国大佛学联谊会宣传组 周四 十月 02, 2008 5:43 pm

第一章 归敬三宝………………………… 1──36
   有海无边际 世间多忧苦 流转起还没 何处是依怙
   积聚皆销散 崇高必堕落 合会要当离 有生无不死
   国家治还乱 器界成复毁 世间诸可乐 无事可依怙
   鬼神好凶杀 欲天耽诸欲 独梵依慢住 亦非归依处
   归依处处求 求之遍十方 究竟归依处 三宝最吉祥
   正法以为身 净慧以为命 智月朗秋空 礼佛两足尊
   三世佛无量 十方佛亦尔 悲愿来浊世 礼佛释迦文
   智圆悲无极 断障无余习 三德等究竟 方便示差别
   丘井空聚落 朽故寂无人 彼岸林泉乐 礼法离欲尊
   正法妙难思 善净常安乐 依古仙人道 能入于涅盘
   依法以摄僧 和乐净为本 事和或理和 礼僧众中尊
   敬僧莫呵僧 亦莫衡量僧 随佛修行者 住持正法城
   三宝真实德 无漏性清净 化世真亦俗 佛法得长存
   自誓尽形寿 归依佛法僧 至心修供养 时念诸胜利
   此归依最尊 此归依最胜 不由余归依 得乐得安隐
   所说归依者 信愿以为体 归彼及向彼 依彼得救济
   若人自归命 自力自依止 是人则能契 归依真实义

第二章 闻法趣入…………………………37──62
   由闻知诸法 由闻遮众恶 由闻断无义 由闻得涅盘
   如器受于水 如地植于种 应离三种失 谛听善思念
   病想医药想 殷重疗治想 随闻如说行 佛说法如镜
   趣入正法者 应亲近善士 证教达实性 悲愍巧为说
   观德莫观失 随顺莫违逆 佛说满梵行 学者应尊敬
   离彼三途苦 不生长寿天 佛世生中国 根具离邪见
   生死流转中 人身最难得 忆梵行勤勇 三事胜诸天
   难得今已得 精勤修法行 莫使入宝山 垂手叹空归
   闻法而发心 随机成差别 下求增上生 现乐后亦乐
   中发出离心 涅盘解脱乐 最上菩提心 悲智究竟乐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摄下 随机五三异 归极唯一大
   不滞于中下 亦不弃中下 圆摄向佛乘 不谤于正法

第三章 五乘共法………………………… 63──132
   正信归依者 应修于正见 及修于正命 胜进不为难
   所说正见者 人生之正观 心净或不净 利他或损他
   善行不善行 佛子应谛察 有报必由业 微小转广大
   能引或能满 决定或不定 现生或后报 诸业不失坏
   随业报善恶 五趣常流转 随重或随习 或复随忆念
   由业往后有 薪尽火相传 生死常相续 圣者得解脱
   愚智缚脱异 深信勿疑惑 流转五趣中 身心多苦迫
   大地狱极热 近边遍游历 八寒及孤独 是诸苦中极
   旁生种种异 吞噉驱使苦 饿鬼常饥渴 不净以为食
   悉由三不善 恶行之所感 人中苦乐杂 升沈之枢纽
   人本误鬼本 习俗谬相沿 天趣初欲界 色及无色界
   身胜寿亦胜 乐胜定亦胜 诸苦由恶业 乐由善业集
   苦乐随业尽 修善宜积极 若时能行善 而未作善业
   一旦苦果临 尔时复何为 求人而得人 修天不生天
   勤修三福行 愿生佛陀前……………………98
   依资具得乐 依施得资具 故佛为众生 先赞布施福
   施以舍以利 由悲由敬别 心田事不同 功德分胜劣
   施应如法施 勿随至怖报 求报及习先 希天要名等
   克己以利他 坚忍持净戒 以己度他情 莫杀莫行杖
   勿盗勿邪*** 勿作虚诳语 饮酒败众德 佛子应受持
   五戒尽形寿 众福之所归 加行日夜戒 随顺出离者
   不杀盗邪*** 不妄语两舌 不恶口绮语 离贪嗔邪见   
诸善之根本 佛说十善业 人天善所依 三乘圣法立
   欲乐不可着 散乱多众苦 依慈住净戒 修定最为乐
   调摄于三事 心一境名定 渐离于分别 苦乐次第尽
   四禅四空处 慈等四无量 佛说诸定法 次第而修习
   布施多杂染 禅定向独善 依人向佛道 戒行为宗要
   心性怯畏者 佛说应修念 系念佛法僧 戒施天功德
   如入光明聚 阴暗一时失 正念弥勒尊 求生彼净土
   法门最希有 近易普及故 见佛时闻法 何忧于退堕

第四章 三乘共法…………………………133──254
   一切行无常 说诸受皆苦 缘此生厌离 向于解脱道
   随机立三乘 正化于声闻 解脱道远离 苦乐之二边
   顺摄乐行者 在家修法行 顺摄苦行者 出家作沙门
   此或乐独住 或乐人间住 或是随信行 或是随法行
   虽复种种性 同修出离行 佛说解脱道 四谛与缘起
   甚深诸佛法 由是而显示 苦集与灭道 是谓四圣谛
   苦者求不得 怨会爱别离 生老与病死 总由五蕴聚
   所谓五蕴者 色受想行识 取识处处住 染着不能离
   此复由六处 取境而生识 或六界和合 世间苦唯尔
   苦生由业集 业集复由惑 发业与润生 缘会感苦果
   业有身语意 善恶及不动 业灭如种习 百千劫不失
   随业感生死 不出于三界 烦恼贪镇疑 不善之根本
   疑如醉如迷 镇重贪过深 佛摄诸烦恼 见爱慢无明
   我我所摄故 死生永相续 苦集相钩缠 死生从缘起
   佛说十二支 如城如果树………………………164
   无明之所覆 爱结之所系 有识身相续 相续而不已
   缘识有名色 从是有六处 根境相涉触 从触生于受
   缘受起于爱 爱增则名取 因是集后有 生老死相随
   灭应灭于惑 惑灭则苦灭 解脱于疑爱 现证寂灭乐
   能灭苦集者 唯有一乘道 三学八正道 能入于涅盘
   初增上尸罗 心地净增上 护心令不犯 别别得解脱
   在家五八戒 如前之所说 出家戒类五 沙弥沙弥尼
   比丘比丘尼 及式叉摩那……………………180
   于中具足戒 戒法之最胜 殷重所受得 护持莫失坏
   极重戒有四 ***行不与取 杀人大妄语 破失沙门性
   余戒轻或重 犯者勿覆藏 出罪还清净 不悔得安乐
   能持于净戒 三业咸清净 密护于根门 饮食知节量
   勤修寤瑜伽 依正知而住 知足心远离 顺于解脱乘
   此能净尸罗 亦是定方便 进修于定学 离五欲五盖
   不净及持息 是名二甘露 依此而摄心 摄心得正定
   能发真慧者 佛说有七依
   增上慧学者 即出世正见…………………………205
   佛为阿难说 缘起义甚深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无常空无我 惟世俗假有 此无故彼无 此灭故彼灭
   缘起空寂性 义倍复甚深 此是佛所说 缘起中道义
   不着有无见 正见得解脱 又复正见者 即是四谛慧
   如实知四谛 应断及应修 惑苦灭应证 由灭得涅盘
   先得法住智 后得涅盘智 依俗契真实 正观法如是
   正思向于厌 向离欲及灭 正语业及命 净戒以为性
   始则直其见 次则净其行 足目两相成 能达于彼岸
   正勤遍策发 由念得正定 依定起证慧 慧成得解脱
   正勤遍策发 佛说诸道品 总集三十七 道同随机异
   或是浅深别 此是圣所行 此是圣所证
   三乘诸圣者 一味涅盘城……………………235
   通论解脱道 经于种熟脱 修证有迟速 非由利钝别
   见此正法者 初名须陀洹 三结断无余 无量生死息
   二名斯陀含 进薄修断惑 三名阿那含 离欲不复还
   断惑究竟者 名曰阿罗汉 毕故不造新 生死更无缘
   此或慧解脱 或是俱解脱 六通及三明 世间上福田
   明净恒不动 如日处晴空 一切世间行 不染如莲华
   或不由他觉 从于远离生 名辟支迦佛 合说为二乘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255──438
   耻有所不知 耻有所不能 耻有所不净 回入于大乘
   不忍圣教衰 不忍众生苦 缘起大悲心 趣入于大乘
   或以信愿入 或智或悲入 或依声闻入 或天或人入
   趣入大乘者 直入或回入 相应诸教法 实说方便说
   众生有佛性 理性亦行性 初以习成性 次依性成习
   以是待修习 一切佛皆成 发心名菩萨 众生之上首
   世出世功德 悉由菩萨有 菩萨之所乘 菩提心相应
   慈悲为上首 空慧是方便 依此三要门 善修一切行
   一切行皆入 成佛之一乘 菩萨之学处 十善行为本
   摄为三聚戒 七众所通行 退失菩提心 嫉悭与镇慢
   障于利他行 违失大乘戒 总摄菩提道 六度与四摄
   渐入于诸地 圆满佛功德……………………280
   身及诸受用 三世一切善 为利诸众生 无惜而行施
   下士为己施 中士解脱施 利他一切施 是则名大士
   财法无畏施 难施殷勤施 闻施心欢喜 胜于寂灭乐
   或有不应施 自他及所为 施以舍心胜 常修于意乐
   三轮处处着 是施名世间 三轮空相应 出世波罗蜜
   戒断于损他 普施无所畏 失戒众患本 恶趣亦贫困
   持戒三善本 增上决定胜 为他净尸罗 则入于大乘
   受持净戒者 如护于浮囊 不轻于毁犯 持犯俱不着
   摄护于众生 菩萨修忍度 耐怨安受苦 及谛察法忍
   镇他有何益 自他增忧苦 镇火烧善根 忍则五德具
   施戒及安忍 多为在家说 广聚福资粮 是佛色身因
   佛说精进度 福智之资粮 无厌心如海 力尽而不止
   推延着世乐 自轻心怯弱 满果亦难行 久处于生死
   资粮广无边 练心勿退屈 怯弱下劣者 希求易行道
   佛有胜方便 摄护于初心 于中殊胜者 往生极乐土
   弥陀佛力持 不退于菩提 不舍现法乐 而向于菩提
   药师大悲愿 东方现净土 胜解坚固力 欢喜休息力
   能修于四力 精进不为难 三乘诸胜德 悉由定慧生
   修习止观者 应先修习止 止成观乃成 次第法如是
   依住堪能性 能成所作事 由灭五过失 勤修八断行
   懈怠为定障 信勤等对治 正念曾习缘 令心不余散
   明记不忘念 安住而明显 圣说是所缘 能净惑障者
   或顺于正理 能向于出离 大乘多修习 念佛与念息
   念佛由意念 真佛非像佛 观相而持心 善识于方便
   念息数随止 非风非喘气 觉了沈与掉 正知不散乱
   为断而作行 切勿随彼转 灭时正直行 断于功行失
   内住亦续住 安住复近住 调顺及寂静 次最极寂静
   专注于一趣 等持无作行 圣说止方便 不越九住心
   若得轻安乐 是名止成就 明显无分别 及妙轻安乐
   是道内外共 由观成差别 般若波罗蜜 最尊最第一
   解脱之所依 诸佛所从出 现证由修得 修复由思闻
   善友及多闻 实为慧所依 般若本无二 随机行有别
   般若诸经论 于此最亲切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依俗得真谛 依真得解脱 世俗假施设 名言识所识
   名假受法假 正倒善分别 自性如何有 是观顺胜义
   苦因于惑业 业惑由分别 分别由戏论 戏论依空灭
   诸法因缘生 缘生无性空 空故不生灭 常住寂静相
   法不自他生 不共不无因 观是法空性 一切本不生
   我不即是蕴 亦复非离蕴 不属不相在 是故知无我
   若无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诸法性尚空 何况于彼我
   惑业由分别 分别由于心 心复依于身 是故先观身
   无我无我所 内外一切离 尽息诸分别 是为契真实
   真实无分别 勿流于邪计 修习中观行 无自性分别
   以无性正见 观察及安住 止观互相应 善入于寂灭
   善哉真般若 善哉真解脱 依无等圣智 圆满诸功德
   法性本无二 随机说成异 了义不了义 智者善抉择
   诸法从缘起 缘起无性空 空故从缘起 一切法成立
   现空中道义 如上之所说 一切法无性 善入者能入
   或五事不具 佛复解深密 或是无自性 或是自相有
   缘起自相有 即虚妄分别 依识立缘起 因果善成立
   心外法非有 心识理非无 达无境唯识 能入于真实
   或以生灭法 缚脱难可立 畏于无我句 佛又方便摄
   甚深如来藏 是善不善因 无始习所熏 名为阿赖耶
   由此有生死 及涅盘证得 佛说法空性 以为如来藏
   真如无差别 勿滥外道见 方便转转胜 法空性无二
   智者善贯摄 一道一清净 成熟众生道 佛说以四摄
   布施及爱语 利行与同事 初修菩提心 习行十善业
   成就心不退 入于大乘道 以诸胜解行 广集二资粮
   经一无数劫 证入于圣位 初住极喜地 生诸如来家
   断除三种结 施德最增胜 戒德满清净 名为离垢地
   发光地忍胜 慧火除诸冥 进满修觉分 焰慧见无余
   难胜静虑胜 善达诸谛理 第六现前地 慧胜住灭定
   佛法皆现见 缘起真实性 常寂常悲念 胜出于二乘
   远行于灭定 念念能起入 方便度炽然 二僧只劫满
   进入不动地 无相无功用 尽断三界惑 大愿极清净
   以如幻三昧 三有普现身 善慧无碍解 圆净一切力
   第十法云地 诸佛光灌顶 智增澍法雨 长善如大云
   菩萨所修道 三只历十地 顿入与渐入 随机有差别
   三僧只劫满 登于妙觉地 佛身最寂灭 平等无分别
   如彼摩尼珠 妙用利群生……………………418
   法性所流身 念念现一切 佛事菩萨事 二乘众生事
   三世尽十方 依正悉无碍 于一现一切 一切入于一
   十力四无畏 十八不共法 大悲三不护 妙智佛功德
   佛住于净土 十八事圆满 与诸菩萨众 受用于法乐
   诸法真实义 及证真实慧 无变异差别 是故无别乘
   佛得不动身 悲愿化三有 示净或示秽 咸令入涅盘
   为除众疲乏 化作可爱城 终示真实相 故唯一佛乘
   一切诸善法 同归于佛道 所有众生类 究竟得成佛

国大佛学联谊会宣传组
Admin

帖子数 : 96
年龄 : 43
地点 : 慈园 Buddhist House
注册日期 : 08-08-31

返回页首 向下

成佛之道(增注本) Empty 成佛之道(增注本) 第一章 到 第五章

帖子 由 国大佛学联谊会宣传组 周四 十月 02, 2008 7:37 pm


国大佛学联谊会宣传组
Admin

帖子数 : 96
年龄 : 43
地点 : 慈园 Buddhist House
注册日期 : 08-08-31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